您的位置:首页 > 产经 >

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体现最为明显的是_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

2023-05-25 06:37:32 来源:互联网

1、意思是: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?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。

2、该句出自宋代朱熹的《观书有感二首·其一》,全诗原文:观书有感二首·其一宋代: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

(资料图片)

3、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4、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,清澈明净,天光、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。

5、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?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。

6、扩展资料:创作背景:庆元二年(1196年),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,朱熹与门人黄干、蔡沈、黄钟来到新城福山(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)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。

7、在此期间,他往来于南城、南丰。

8、在南城应利元吉、邓约礼之邀作《建昌军进士题名记》一文,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。

9、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、吴常兄弟之邀,到该村讲学。

10、为吴氏厅堂书写“荣木轩”,为读书亭书写“书楼”,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《社仓记》,还在该村写下了《观书有感二首》。

11、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12、”赏析:“问渠”的“渠”,不是“一渠水”的“渠”,它相当于“它”的意思,这里是指方塘。

13、“问渠”就是“问它”。

14、在这个地方“它”指代的是“方塘”。

15、诗人并没有说“方塘”有多深,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“清”字,“清”就已经包含了“深”。

16、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,即使很“清”也反映不出“天光云影共徘徊”的情态。

17、诗人抓住了塘水“深”而且“清”,就能反映“天光云影”的特点。

18、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,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。

19、“问”那个“方塘”“那得清如许?”问它为什么这么“清”,能够反映出“天光云影”来。

20、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“方塘”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。

21、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,从远处看,终于,他看到了“方塘”的“源头”,找到了答案。

22、就因为“方塘”不是无源之水,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“源头”,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“活水”。

23、这个“方塘”由于有“源头活水”的不断输入。

24、所以它永不枯竭,永不陈腐,永不污浊,永远“深”而且“清”。

25、“清”得不仅能反映出“天光云影”,而且能反映出“天光”和“云影”“共徘徊”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。

26、作者介绍: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沧洲病叟、逆翁。

27、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

28、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。

29、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

30、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本文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有帮助。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